金於平凡——李暉

採訪:歐錦棠 文:葉沁 攝影:JIM

香港的女運動員特別出色,先由車菊紅在亞運為香港締造零的突破,再有李麗珊在阿特蘭大奧運勇摘香港第一金,每個運動員都有自己的故事,總離不開投入苦練、邁向目標、奮發成功。

2001年東亞運動會太極項目金牌得主李暉的故事,除了以上元素,更滲透了人間煙火的痕跡,和由穩紮穩打到騰飛發達的香港情懷一脈相承,每天都發生在你我他的周遭,是香港人奮鬥成功的真實寫照。一切,都源於生活,都起於平凡。

反叛的年代

李暉生於藝術世家,父母都是梨園中人。小小年紀的她也學會傳統的地方戲曲。

李暉是廣西人,普遍都性格耿直,加上本身個性自主獨立,並不太適應家庭生活。為了能早日擺脫父母的嚴管,情願隻身跑到別處學戲,加入了當地的一個劇團做紅褲子,每日練功唱戲,好不艱苦。縱然如此,倒也算獨立生活起來。那年,她才11歲。

在劇團裏的生活,大家可以想像和當年的「七小福」一樣,精益求精的練習,為這位將來的武術世界冠軍打下良好基礎。這一點李暉固然沒有想到,更想不到的是,父母讓她加入劇團學戲,無非是更容易透過關係去監察女兒的一舉一動。直到父親先來港發展,李暉小時侯的「白色恐怖」才告一段落。父母不在旁,每年只一次大包小包的帶回家鄉,和每月所寄的家用,李暉形容是「最樂不思蜀」的日子。有了豐富的物資,和二十元一個月的零用錢,足令她雇用同學為她洗衫,享受資本主義生活的好處。

反串到反思

李暉於85年來港定居,正值香港經濟的黃金期,很快在工廠找到工作,但流水作業式的刻板生活怎會適合自主好動的她? 於是經朋友介紹下她轉投到荔園的宋城裏當表演工作。少時苦學終可派上用場:造形、唱戲、後來還加上特技打鬥表演,又經常反串成男角,消灑俊朗,好不威風。

後來遇上了程小東導演,見她身手靈活,便找她當特技演員。還記得第一部參與的電影是《英雄本色第三集》,有一場是當梅艷芳的替身,以為翻個筋斗踢踢腿便可以,誰知是槍林彈雨的爆破場面,嚇得她不知所措。表現失準,當然惹來武指的教訓。後來還是憑本身的努力很快便學會了有關技巧,參演過多部電影,也差不多是梅艷芳的專用替身。

當替身的日子苦不堪言,李暉不是捱不了苦,只是在人浮於事、物質掛帥的社會,要好好生活,原來除了勤奮,懂得門面功夫去搞好關係更重要,對她來說,這才是真正的艱苦。終於她想起了老家同鄉的一句口頭語:要出人頭地!

不甘叫人看扁,凡事爭一口氣,就要取得成就。替身再賣命,成就都歸於那個只懂出招和收式的演員,又怎可出人頭地?

終於,機會來了。

89年香港舉辦了一次武術公開賽,目的是挑選新秀進入香港武術隊訓練。這個李暉二話不說先報了名卻又不懂武術套路,終於在比賽前一天,才到深圳跟一個朋友學習了一套長拳和槍,就這樣「即食」的參加比賽,竟又給她拿了全能第三名並加入了香港武術隊,正式開展了李暉的武學生涯。作為新丁的她在初時只不過是隊中第三梯隊隊員,後來教練見她勤快好學,是個可造之才,便加以提拔。李暉一絲不苟的認真態度無論在演戲或在武術方面都叫人另眼相看,自覺武術的根基不足,於是在平日集訓和當替身之餘,稍有空暇便自掏腰包上深圳跟師傅練習。年復一年的克苦鍛練,終於令她當上了93年世界武術長拳和棍術冠軍,心願終告達成。

反覆到反增值

承著世界冠軍的聲勢,大家期望李暉在94年亞運必然會一鳴驚人,誰知出人意料地,李暉因懷孕而宣佈退出。

以為她從此相夫教女,以為武術界盡是後浪推前浪,才兩年,她又靜極思動,重拾戰意,前後用五年時間去回復狀態,並受了吳彬老師(李連杰的師傅)的影響,向門惠豐老師轉習太極。又終在99年第5屆世界武術錦標賽得了太極劍冠軍寶座。

在「李暉武術文化中心」內,我呷著芳香樸鼻的碧螺春,身處簡潔雅緻的環境,細聽著氣定神閒的李暉訴說她在武學之道的理想,「開設這個中心的目的,是從武術為基礎,希望培育出新一代的武術能手之外,還藉著教學時灌輸傳統中華文化,例如每次授課的第一堂,都必先講解武德,傳揚尊師重道和慎終追遠的精神。」中心內還出售李暉的武術著作、影碟和武術用品等。揚了名,發展了事業,又有了家庭,無欲無求了吧?

「小女兒念國際學校,每天所學的比我所接收的要多,我若不自我增值和她一起進修和溝通,肯定要落後呢,況且,現時每日除了教學時間外,我都積極練習,準備迎戰明年亞運。」

是心心不忿,還是念念不忘95年那枚本應唾手可得的獎牌? 此番仍是信心十足。

如果說武術裏的「弓步沖拳」是動作提示的實際形容;同一動作叫做「青龍出海」是加以想像藉以借形入意的浪漫化名詞,異曲同工,各擅勝場。則李琿肯定是兩者皆可兼得。

-- 以上内容來自2001年8月《新格鬥》武術雜誌 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