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獨步」李炎才的雙節棍

文、攝影:歐錦棠 照片提供:李炎才

原本是兩根短棍子,沒有了中間的一條繩子或鐵鍊把棍連接起來,就成不了雙節棍。然而,因為那條鐵鍊所發揮的力學作用,使得兩根短棍子的威力產生了極大的變化,提高了速度,增加了破壞力。界乎於軟兵器與硬兵器之間的雙節棍,成為了宜攻宜守,快速多變、靈活狠猛的奇兵。

雙節棍創於何時何地已不可考。在中國較為近似的兵器有小掃子,形態有異,用法與效果也不同。近代考究一般相信源於古琉球(今日本沖繩),而琉球雖深受中、日兩國的文化影響,但其被公認譯音(Nunchaku)明顯來自日語,那雙節棍算是哪國的產物?

管它呢,自從李小龍在電影《精武門》裡面用雙節棍大肆催殘戲裏的日本人,從此以後,外國人叫Nunchaku,中國人叫二節棍也好,都成了李小龍的icon。

關鍵不在物件本身,而是在於使用的人。

沒有李小龍作為橋樑媒介,李炎才不可能認識到雙節棍,更遑論談得上甚麼武術上的成就。正如兩根棍子一旦加了鐵鍊的串連,威力和普通的單棍已不可同日而語。「沒有李小龍,就沒有今日的我! 」有「中國雙節棍王」之稱的李炎才如是說。

天生是個武人

李炎才絕對是個「龍迷」。走進他的辦公室,馬上感受得到他對李小龍的熱愛程度:眼前是一幅幅和李小龍有關的書法,鐵畫銀鉤、筆走龍蛇的寫上「截拳道」、「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等,而他親繪偶像的畫像更加不在話下,形神俱在。李炎才是室內設計師,連通往二樓辦公室的扶手都經過他的丈心獨運:是兩對木製的雙節棍。他嗜武,更喜歡與其他同道交流,輕談討論的,離不開古今武術,涉及李小龍更可以談上一整天;學以致用的,落場拳腳見功夫,印證比劃,痛快絕倫,更勝空談。

李小龍影響他對雙節棍的興趣,但習武經過卻原來另有因由。

「我六歲開始習武,小時居於台山,那個時候的『武風』很盛,一般人會耍幾招是很平常的事。尤其在那個較動盪的火紅年代,學了功夫不但可以自保,隨時要派上用埸也不難。」李炎才所講的「派上用埸」,其實是他的愛打抱不平性格使然,凡是看不過眼的,小小年紀也要代人出頭。

「硬性子,天生的,沒辦法。」他聳聳膊,不以為然,但承認也因此吃過虧。

「那時又愛到處講手,學到的功夫中不中用馬上知道。而教頭多屬南派,我學的第一種拳術便是羅漢拳,到現在還記得怎樣打這套拳。」說著馬上坐言起行,拳風虎虎在我面前打了一段。「何時知道李小龍? 」我問。

「十二歲那年,爸爸早年已在香港定居,每逢節日回鄉時都必定大包小包的,當中也有關於李小龍的書刊雜誌,大概那個年代沒有錄像帶錄像機,國內也沒可能看到李小龍的電影,而他在香港卻是如此哄動,在我來說唯有借書刊望梅止渴。單從文字和圖片也可感染到他的震憾力而被他深深吸引,就在這個時候知道他的雙節棍出神入化,於是自己又找來工具弄一對雙節棍出來,然後照著那些《雙節棍法連環圖》來練習,卻也不懂竅門,似瞎子摸象,身體吃了不少苦頭。」

後來可以從李小龍電影錄像帶中,更細緻詳盡看清楚他的雙節棍法的軌跡,再加上自己的克苦鍛練,有關技術才得加以大大改良。

起雙棍上陣

九八年,對於李炎才在武學來說是個新里程碑,這年,他取得了國際武術錦標賽男子傳統器械項目的金牌。

九八年八月,中國青島,來自世界三十多個國家地區,三百多名武術好手雲集於此,一同在國際武術錦標賽中爭奪殊榮。而李炎才參加的男子傳統器械項目當中,參賽人數就有五十名之多。別的選手用的是刀、劍、棍、槍,在場上舞出悅目漂亮的動作,跳躍翻騰、清脆俐落。說明是傳統,用的當是「傳統」器械。

李炎才進場了,手握的器械並不慣見、又非「傳統」、卻夠「經典」,他使的是練習了二十多年的雙節棍! 在國際性武術比賽以雙節棍為項目的,恐怕為第一人。別人比賽,用的器械都經過悉心挑選,重量要輕、質量要韌、合符達到出招快速和造出鏗鏘聲響的效果。這個李炎才偏唱反調,使用的是特別打造厚鋼製,直徑約一吋、長二十七吋半、重逾 兩磅 的金屬雙節棍。這樣質料的雙節棍很難控制,太重不利於揮舞的速度,金屬製的棍身容易滑手,但李炎才不但揮灑自若,在連環高速旋動中棍招變化多端,寓守於攻,施展劈掃等殺著時棍梢撕裂空氣的沉渾風響更震憾人心。

這個時候有誰還會去考慮雙節棍出處的問題,有誰會質疑李小龍用的不是中國人的武器!

李炎才的雙節棍法實而可華,在表演的層面上他做出了離手(毋須手握)連環轉動的高難動作,又表達到實戰時的快、準、勁,我尤其欣賞他在功力方面下的功夫,我討厭用「潑水不過」一類誇張失實形容詞,但他揮棍的急速和招式的綿密簡直是嘆為觀止、目不暇給。雖說「棍打一大片」,李炎才卻強調力的焦點集中在棍頭,所以他愛用點、彈等招式,平日他以樹叢練習準繩,瞄準某特定樹葉為目標,眼到棍到葉落,從心所欲。至於功力方面著實驚人,我看過他淩空劈碎合桃,棍頭貫穿電話簿! 隨發隨收控制自如。問他可有練習法門:「勤練速度和準繩,棍打千層紙是達到上述目標和勁力的理想方法。」毫不秘技自珍。

說穿了簡單,誰肯下苦功誰就有成績。

練武旨在求真

受李小龍武術宏觀的影響,李炎才除了詠春,也涉獵其它武術,他著重實戰,在危急之時甚麼功夫招式都管用,他喜與人作武學交流旨亦在于此。練了二十幾年雙節棍的他在這方面有甚麼心得?

「以李小龍(的招式)為基礎,再跟據這基礎發展,創立一套自我風格。我認為,功夫最主要能量不是速度,也不是力勁,而是協調,關乎於身體的平衡、作戰時空間和距離的計算,還有快慢的控制。還有自己的感覺,在實戰中感覺直接指揮拳腳,比起只靠反應就層次更高。正如我練功夫,同時又喜愛音樂和繪畫,兩者是剛與柔、動與靜之間的協調關係,沒有衝突。」

李炎才不單為李小龍在武學和電影上表達的民族意識所感染,更為他在武學生命中的那份堅持與執著所感動。是以,他每天都保持最少兩小時的練習。

「李小龍精神最重要一點,」他強調「就是求真。」

正如李小龍說:「To be honest,not lying to oneself.」

憑這一點,他勇於跳出本身武術的限制,他敢於脫離模仿的框框。同是尊崇李小龍,對於國內某些徒具形式和只限於表面動作的模仿者,他根本不屑一顧。至於李炎才的武學精神,他簡單地說:「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所以他希望不斷透過訓練和學習來提升自己。功夫人人會,論高低,關鍵在於那使用者。

正如第一位在香港電影中使出雙節棍的你認為是誰? 李小龍?

答案是:李司祺。

李炎才小檔案:

1998年國際武術錦標賽男子傳統器械項目金牌

現任深圳市武術協會副主席

深圳市公安局特警支隊及武警廣東省邊防七支隊武術教練

由中國武術協會編纂《中華武術圖典》收錄為當代武術代表性人物

-- 以上内容來自2002年《新格鬥》武術雜誌 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