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拳太極 Taiji
劇場空間原創劇目
演期:2006年10月20-21日 20:00
2006年10月21-22日 15:00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Taiji Promo
製作人員故事 倪秉郎、歐錦棠、余振球、廖裕修
編劇 廖裕修、張可堅
導演/ 監製 張可堅
執行監製 曾麗萍
舞台設計 余振球
燈光設計 溫迪倫
作曲及音響設計 劉穎途
服裝設計 黃智強
化妝及髮型設計 萬斯敏
武術指導 歐錦棠
製作經理 甘玉儀
舞台監督/ 執行舞台監督 李浩賢
助理舞台監督/ 服裝統籌 呂琼珍
助理舞台監督 馮舒凝
舞台助理 陳家政、梁國熙、張美孚
化妝師 陳娟娟、小 惠、何傑雯、黃紫群、歐陽雪梅、任潔冰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一代太極名家于正,眼見中國當時種種的內憂外患,縱有一身好武藝亦無用武之地;更因為一次意外,決定退出江湖。後無奈地獲邀出任中央國術舘教務處長,卻在外侮內敵一次又一次的挑釁下,終於明白太極之道,更將太極精神發揚開去。
角色表(出場序)蘇育輝 飾 劉振海/ 太極七子
林泓瑋 飾 曹廷深/ 太極七子
魏沛林 飾 伊氏太郎/ 太極七子/ 武當弟子
陳焯彬 飾 太極七子/ 武當弟子/ 男/ 報仇弟子
梁偉民 飾 太極七子/ 少林弟子/ 徒弟/ 報仇弟子
林成業 飾 太極七子/ 其他嘉賓/ 徒弟/ 報仇弟子
謝嘉豪 飾 荒木弟子/ 太極七子/ 其他嘉賓/ 報仇弟子
高 雄 飾 蘇雷
歐錦棠 飾 于正
鄺錦川 飾 尹圖
廖賢志 飾 孫武/ 報仇弟子/ 荒木弟子
喬寶忠 飾 馬大軍
馮祿德 飾 張之江
蘇德華 飾 陳傲
黃中濠 飾 陸志剛
麥 秋 飾 馮玉祥
王良堅 飾 馮玉祥副官/ 高官/ 荒木弟子
古田農 飾 蔡元培
李小明 飾 梁雄/ 少林弟子/ 報仇弟子
黃建樺 飾 嘉賓/ 男/ 徒弟
邱建濤 飾 嘉賓/ 男/ 徒弟
馬偉明 飾 嘉賓/ 新徒弟/ 下人/ 荒木弟子
覃恩美 飾 張之江妻
關潔嫺 飾 小蘭
高繼祥 飾 鄭明/ 其他嘉賓
阮德鏘 飾 魯強
魏綺珊 飾 蘇梅
何文蔚 飾 林秀才
謝飛偉 飾 Hans
陳繼華 飾 九陽道人/ 其他嘉賓
羅本能 飾 老者徒弟
鍾志明 飾 老者徒弟/ 其他嘉賓
鍾霈森 飾 老者徒弟
鄺福燊 飾 老者徒弟/ 其他嘉賓
陳文剛 飾 荒木忠藏
執行監製的話是次演出講的是「一個中國人的故事」。
我們想講的,不是歷史——要強調的是,故事中有很多事件都是編劇與導演建基於歷史事件所作的一些虛構與創作。
中國的確於一九二八年創立了「中央國術舘」,亦於三〇年發生了故事中所提及的「中原大戰」(即馮玉祥等將領與蔣介石南京政府的決裂)。可是,究竟張之江與馮玉祥的私底下關係如何? 馮玉祥為何而戰? 如果大家對那段歷史有興趣,不妨到圖書館去借一些有關那段歷史的書籍作參考,但請千萬不要單單以為看完這個戯就知道「歷史的真相」。
因為,這個戯講的是「一個中國人的故事」,而不是「中國」的故事啊。
中央國術舘(背景資料)武術原是中國民間防身的一種技藝,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大眾漸視武術為一強身健體的活動。而張之江則是第一個上書中央要求中央重視國術的官員。
張之江原是軍閥馮玉祥麾下的西北軍將領,曾經因操勞過度而導致健康惡化,後因習武而得以改善健康。因此,張非常重視武術,認為習武可以使國民體質改善,武術乃中國的國寶。於是,他於一九二七年向中央申請提高武術的重要性,並籌辦國術研究舘。但當時教育部認為武術已落伍,故不予支持。張四處奔走,最後趙到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李烈鈞支持,建議由國民政府直接領導舉辦「中央國術舘」。
經過多方統籌後,中央國術舘終於在一九二八年正式成立。
中原大戰(背景資料)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北伐宣佈成功。不過表面上的統一很快便破裂。由於國民黨內部的兵權鬥爭,多個國民黨將領先後與蔣介石決裂,紛紛脫離國民政府自立,整個中國內陸陷入混戰。由於牽連甚廣,是次戰爭被稱為「中原大戰」。
中原大戰是北伐統一全中國之後國民黨內最大的內戰,戰事蔓延至河南、河北、山東、湖南和湖北,各方投入兵力超過一百三十萬,造成官兵傷亡三十萬以上。南京國民政府為了應付戰事經費而到了接近破產的邊緣。由於東北軍入關參與是次戰事,關外空虛亦間接導致了日後的九一八事變。
場刊
(PDF檔 4.27Mb)
此電子書是使用Adobe Acrobat 7.0版製作,若你無法開啓檔案,請下載最新的閲讀程式




















